中国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(24 Solar Terms),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(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)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补充,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。它反映了季节、气候、物候的变化规律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,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小暑·盛夏初临
🌞 暑气渐浓,万物并秀
“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”当季夏的序幕徐徐拉开,热浪裹挟着蝉鸣涌入人间。古人云“小暑金将伏,微凉麦正秋”,此时节,蟋蟀避暑迁居檐下,老鹰搏击长空觅食,万物在暑热中积蓄盛放的能量。田间稻苗拔节生长,农人披星戴月,正如农谚所言“小暑不种薯,立伏不种豆”,追肥除草、防涝抗旱,皆是与时光的博弈。
🌾 农忙正当时
小暑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期。江南稻田进入分蘖盛期,农人遵循“小暑田头勤,稻穗压秤星”的古训,引水灌田、细查虫害;华北棉田迎来花铃期,棉农头顶烈日整枝打杈,确保“白花花的棉花,金灿灿的收成”。果园中,荔枝褪青挂红,龙眼熟透枝头,果农们套袋防鸟、蔬果保质,用传统智慧守护着“一骑红尘”的甜蜜传承。
🌿 小暑三候
一候温风至:
蒸腾的地气裹挟热浪,连蜻蜓的薄翼都沁出细密水珠,天地化作一座巨大的蒸笼。
二候蟋蟀居宇:
墙根砖缝间,蟋蟀轻吟夏夜小调,恰似都市人归家后卸下疲惫的瞬间,演绎着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”的生存哲学。
三候鹰始鸷:
苍穹之上,雄鹰展开淬炼过的双翼,在热浪中划出凌厉的弧线,成为盛夏最野性的图腾。
💡 小贴士
▸ 食新纳凉:北方食饺以应“头伏饺子二伏面”,南方煮新米尝鲜,绿豆汤、酸梅汤消暑解渴,莲藕、冬瓜利湿清热。
▸ 防暑养生:空调设为26℃,外出戴遮阳帽,随身携带薄荷凉茶;午间小憩30分钟,以“子午觉”养心安神;慎食生冷,可用姜汁撞奶温中散寒。
▸ 晒物祈福:“六月六,人晒衣裳龙晒袍”,家家户户晾晒书画衣物,让阳光穿透纤维,驱散霉气,留下时光的沉香。
✨ 愿你
在最热的时节里,煮一锅饺子话团圆,看稻浪翻滚如金箔铺展;
听蝉鸣与蛙声共鸣,感受“稻花香里说丰年”的喜悦;学古人“竹床蒲扇赏星河”,以清凉之心拥抱滚烫的盛夏。
愿你如荷塘般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亦如夏木般“葱茏自向阳”,在炽热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诗篇!
(初审:陈登科 复审:李秀莉 终审:高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