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(24 Solar Terms),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(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)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补充,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。它反映了季节、气候、物候的变化规律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,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大暑·盛夏登峰
🔥 天地如炉,万物同炙
"赤日几时过,清风无处寻。"当暑热攀升至顶点,大暑以"炎气臻极"之姿,为盛夏写下最浓墨重彩的篇章。此时节,腐草为萤,土润溽暑,骤雨时行,天地在滚烫中孕育着丰收的密码。
🌾 田间争分夺秒
大暑是农事最繁重的时节。江南双季稻区"早稻抢日,晚稻抢时",农人顶着烈日收割早稻、抢插晚稻,践行着"大暑不割禾,一天少一箩"的古训;华北棉田进入花铃期,棉农"打顶心、去旁枝",确保"白花如雪,棉田似海";东北玉米抽雄吐丝,需严防"卡脖旱",黄淮大豆开花结荚,正需"大豆开花,沟里摸虾"的及时灌溉。果园中,荔枝、龙眼已采毕,果农转而忙着给柑橘疏果,为秋收积蓄能量。
🌿 大暑三候
一候腐草为萤:
枯草堆中,萤火虫卵破壳而出,点点流萤如星河坠地,演绎着"轻罗小扇扑流萤"的夏夜浪漫,古人误以为萤火生于腐草,实则是生命在湿热中绽放的奇迹。
二候土润溽暑:
地气蒸腾,土壤如浸水之绵,墙根渗出细密水珠,连青石板都沁出潮意,万物在溽暑中积蓄生长的力量。
三候大雨时行:
骤雨如泼,雷鸣电闪,雨水裹挟暑气倾泻而下,为干涸的大地注入生机,也预示着立秋将至的微妙转折。
💡 避暑有道
▸ 食补养身:
北方"头伏饺子二伏面",南方煮新米尝鲜,绿豆汤、酸梅汤消暑解渴,莲藕、冬瓜利湿清热;山西、河南一带晒伏姜,红糖与姜汁在日头下交融,温中散寒。
▸ 起居有常:
空调设为26℃,避免直吹;外出戴遮阳帽,穿浅色透气衣物;午间小憩30分钟,以"子午觉"养心安神;晨起可饮姜枣茶,驱散夜间积聚的寒气。
▸ 防汛抗旱:
北方防"七下八上"的暴雨洪涝,南方防"伏旱"保墒情;果园套袋防鸟、覆草保湿,农田引水灌田、清沟排渍,每一滴汗水都在为丰收奠基。
✨ 愿你
在最炽热的时节里,执一柄竹扇,听蝉鸣与稻浪共鸣,看流萤与星子争辉;
学古人"月下濯寒水,风前舒晚襟",以清凉之心拥抱滚烫的盛夏;
如荷花般"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",亦如夏木般"根深叶茂,向阳而生",在炽热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!
(初审:陈登科 复审:李秀莉 终审:高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