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文化(二十四节气-立秋)

日期:2025-08-07浏览次数:



中国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(24 Solar Terms),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(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)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补充,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。它反映了季节、气候、物候的变化规律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,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🍂 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

"睡起秋色无觅处,满阶梧桐月明中。"当暑气渐退,凉风初至,立秋以"一叶知秋"的诗意,为盛夏画上温柔的句点。此时节,凉风至,白露生,寒蝉鸣,天地在渐浓的秋意中酝酿着丰收的盛宴。

🌾 田间秋实初成

立秋是农事转折的关键节点。华北玉米进入抽穗期,棉田迎来裂铃高峰,农人"抢晴收棉,趁墒追肥",践行着"立秋棉管好,整枝不可少"的古训;江南单季稻抽穗扬花,需"浅水勤灌,防热防旱",确保"稻花香里说丰年";东北大豆结荚鼓粒,黄淮花生下针入土,果园中苹果套袋、葡萄疏果,果农以"秋前摘叶,秋后摘心"的智慧,为金秋的硕果积蓄糖分。

🍁 立秋三候

一候凉风至:

西风悄然越过山脊,拂去暑气余威,竹帘轻动处,带来"空山新雨后"的清润,蝉声渐次低沉,似在与盛夏作别。

二候白露降:

昼夜温差拉大,清晨草叶凝霜似雪,稻田泛起银光,农人知"白露见湿泥,一天长一皮",土地正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丰收。

三候寒蝉鸣:

树梢寒蝉振翅,声如裂帛,唱响"秋日胜春朝"的序曲,古人云"寒蝉鸣,立秋至",这声声啼鸣,是季节更迭的天然钟摆。

💡 迎秋有方

食补润燥:

北方"贴秋膘"吃饺子、炖肉,南方食新米、尝秋桃,莲藕排骨汤润肺,银耳百合羹清心,山西人晒秋辣椒,江西人蒸米糕,以食补抵御"秋老虎"的余威。

起居调养:

空调温度调至27℃,夜间关窗防凉;晨起饮蜂蜜水润燥,午间小憩养阴;穿薄外套应对"早晚凉",遵循"春捂秋冻"的古训,增强身体耐寒力。

农事要诀:

北方防"初秋旱",玉米田需及时灌溉;南方防"台风涝",果园加固支架,农田清沟理墒;茶园追施"催芽肥",菜地播种菠菜、芫荽,让土地在轮作中保持生机。

愿你

在第一缕秋风中,执一柄团扇,听稻浪与蝉鸣合奏,看梧桐与秋月相映;学古人"停车坐爱枫林晚",以从容之心迎接季节的流转;如菊花般"宁可枝头抱香死",亦如秋松般"任尔东西南北风",在渐凉的时光里,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丰盈与从容!


(初审:陈登科      复审:李秀莉      终审:高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