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(24 Solar Terms),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(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)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补充,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。它反映了季节、气候、物候的变化规律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,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处暑·秋声初动
🍂天地敛暑气,万物始知秋
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”当蝉声渐弱,荷香微凉,处暑以“暑止秋生”的姿态,在夏与秋的交界处铺开一卷斑斓的诗笺。此时节,鹰击长空祭鸟,禾穗低头含羞,天地在肃杀与丰盈间奏响秋的序曲。
🌾 田间蓄力待丰收
处暑是农事转折的关键期。华北玉米进入灌浆高峰,需防“卡脖旱”保粒重;江南单季稻抽穗扬花,正需“处暑雨似金”的及时灌溉;东北大豆结荚鼓粒,棉田“打顶心、去旁枝”促秋桃。果园中,柑橘施壮果肥,苹果摘除过密小果,梨园铺反光膜增甜,每一道工序都在为金秋的馈赠积蓄能量。
🌿 处暑三候
一候鹰乃祭鸟:
苍鹰盘旋于秋空,将捕获的飞鸟整齐陈列,如举行古老的祭典。古人谓之“义禽之礼”,实则是自然法则下生命更迭的庄严仪式。
二候天地始肃:
草木染黄,蝉声渐稀,连蝉鸣都带着几分倦意。万物从繁茂走向沉淀,空气中弥漫着“秋者,揫也”的收敛之气。
三候禾乃登:
黍稷稻梁垂首,金黄的稻浪在风中翻涌。老农说“处暑满地黄,家家修廪仓”,此时南方中稻开始收割,北方谷黍陆续归仓。
💡 润燥有道
▸ 食补养身:
北方“处暑吃鸭”",南京板鸭、北京烤鸭正当时;南方煮新米尝鲜,梨汤、百合粥润肺。山西晒伏姜,红糖与姜汁在秋阳下交融,温中散寒。
▸ 起居有常:
空调设为26℃,早晚添薄衫;外出戴遮阳帽,穿浅色透气衣物;午间小憩30分钟,以“子午觉”养阴精;晨起可饮蜂蜜水,润泽秋燥。
▸ 防汛抗旱:
北方防“秋老虎”高温,南方保墒情防“伏旱”;果园套袋防鸟、覆草保湿,农田引水灌田、清沟排渍,每一滴汗水都在为丰收奠基。
✨ 愿你
在最温柔的时节里,执一柄竹扇,听稻浪与秋风合鸣,看流云与归雁共远;
学古人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的豁达,以清凉之心拥抱渐浓的秋意;
如菊花般“蕊寒香冷蝶难来”,亦如秋木般“层林尽染,硕果压枝”,在沉淀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丰盈诗行!
(初审:陈登科 复审:李秀莉 终审:高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