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文化(二十四节气-秋分)

日期:2025-09-23浏览次数:



中国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(24 Solar Terms),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(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)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补充,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。它反映了季节、气候、物候的变化规律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,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秋分至,昼夜均,寒暑平

🍂金气秋分,风清露冷秋期半。

当最后一只蟋蟀在瓦楞上唱响秋声,当银杏叶尖染上第一抹金黄,秋分以“阴阳相半”的笔触,在天幕下绘就一幅平衡的画卷。此时节,昼夜均而寒暑平,自然在收敛与绽放间完成秋的仪式。

🌾 丰收交响曲

秋分是丰收的礼赞。华北平原玉米归仓,金黄的穗浪翻涌成海;江南稻田“秋分赤脚踏稻茬”,晚稻垂穗如缀满珍珠的璎珞;东北大豆摇铃,棉田“摘早桃、留晚桃”促丰产。果园中,苹果卸袋铺反光膜,柿子去老叶增糖分,石榴裂嘴笑秋风,每一道工序都在为秋实谱写华彩乐章。

🌿 秋分三候

一候雷始收声

春雷惊蛰启蛰,秋分雷隐天际。古人谓“雷,二月阳中发声,八月阴中收声”,实为天地阴阳转换的韵律。

二候蛰虫坯户

虫儿感知寒意,用细土封堵洞穴入口,如《礼记》载“蛰虫咸俯”,在静默中积蓄冬眠的力量。

三候水始涸

溪流渐瘦,湖泽见底,露水凝成霜华的前奏,恰似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意境。

💡 润燥养阴时

食补有方

北方“秋分吃秋菜”,岭南人采野苋菜煮汤“清肠毒”;江南蒸螃蟹配紫苏,苏州人做桂花糖藕;梨、百合、蜂蜜炖成羹,润肺生津。山西人晒柿饼,宁夏人酿枣酒,将秋梨封入陶罐。

起居有道

"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",晨起添薄袄如披秋日的暖阳,午间避秋风防寒邪入侵;鞋袜选棉麻透气,防"寒从足下生";睡前艾草泡脚驱寒湿,醒时饮蜂蜜水润肠通便,如同给身体做一场温柔的秋日SPA。

农事防寒

北方盖地膜如给大地穿棉衣防霜冻,南方清沟排水防涝保墒;果园套袋防鸟啄,棉田喷硼肥增铃重;大棚蔬菜控温保湿,每一滴汗水都在为丰收护航,如同为大地编织冬日的暖衣。

愿你

在昼夜均分的时节里,执一卷诗书,看银杏铺成金色地毯,听稻穗在风中低吟;

学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豁达,以平和之心感受秋的丰盈;

如丹桂般“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”,亦如秋菊般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”,在沉淀中绽放独特的光芒!


(初审:陈登科 复审:李秀莉 终审:高伟)